小区收益分配、监控安装、设置快递柜、打造电频车停车位、物业收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方式的变化,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院落小区管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提升物业服务能力,维护广大群众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群众幸福感,成为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和法治社会建设的新课题。
党建引领居民“自治” “软” “硬”兼施助力调解
针对这样的问题,成都市金牛区九里堤街道西南交通大学社区通过调研和收集居民诉求,落地实施物业纠纷项目,依托“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加强物业纠纷调解成效,加强社区与物业之间、物业与业主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物业与业主间的换位思考意识,通过物业、社区、居民、社工的全方位联动,探索出物业纠纷调解服务新模式——社区矛盾纠纷多元调解。
这其中就包含搭建小区“微网实格”党群服务站、建立院落自治联席会及制度、联合专业律师建立调解自治队伍、引入社会组织、挖掘民间调解达人,构建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打造矛盾纠纷调解阵地等,“软”“硬”件的提升不仅有助于调解物业纠纷,更为化解小区多元矛盾提供了基础。
西南交通大学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工作机制是通过实施物业纠纷调解项目牵引出的社区基层治理新方式。这是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加强居民自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由管治向服务的转变。如:软硬兼施,利用小区废旧空间,建立小区调解阵地,同时组建院落自治联席会和联席会制度,定期在调解阵地开展议事主题日、需求征集日;发挥党员调解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便民利民的常态化矛盾调解志愿服务工作,让“微网实格”社会治理工作变成覆盖小区的自治行为,让调解阵地变为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和服务阵地。
邻里互助“微”调解 “熟人”出面“化”矛盾
在“社区物业纠纷调解支持平台”阵地建成之后,社区党委招募党员、居民代表、能人、达人、律师建立“民间调解达人”队伍,利用“熟人效应”,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和法律服务机构的合力,最终形成由多元力量参与的小区民间队伍,共同参与、互相帮助的“微调解”的初步形成。
在将邻里“熟人”引入社区纠纷调解后,该社区还建立了“一委”(西南交通大学社区居民纠纷调解委员会)、“一组”(社区纠纷调解互助小组)、“一社工”的社区“微调解”机制。“一委”引领、“一组”互助、“一社工”辅助,在这样的“微调解”体系中加入“熟人效应”,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变得更加有效。
调解可持续 自治更精准
当小区调解员有了名气之后,不同类型的矛盾调解也接涌而至,调解员们感觉到了难度和压力。为确保民间调解达人能力持续提升,社区纠纷矛盾多元调解机制良好运行,让辖区问题多、矛盾深的问题得到化解,社区定期开展了个性化演练。如:模拟设置12期不同主题调解场景演练,定期邀请专业社工、物管、心理咨询师、调解骨干、律师为大家分享调解技巧、讲解调解案例;编制西南交通大学社区矛盾调解工作手册,发放给民间调解达人、居民学习,加强调解达人的调解经验和能力。
此外,社区还创新出台了调解“星级评定”和“点餐式”服务制度,包括:对成功调解案例进行奖励补助,对调解达人成功率高、有经验的进行定期评定等级;建立调解分类,根据调解达人的拿手调解方向进行设置,供居民调解进行“点餐式”服务,做到精准调解。
“从调解物业纠纷到化解居民矛盾的实践证明,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是未来调解小区纠纷、化解小区矛盾的核心方向,而基层民主协商议事更是推动居民主动参与基层自治的好方法。”西南交通大学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将继续聚焦院落治理物业纠纷调解、院落法治文化建设、文明院落创建、基层民主协商等重点,共同构建和谐幸福文明的社区,为居民的幸福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