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今年五一期间,非常荣幸地参加了三七先生在震园举办的第18期《癸卯仲春初级班古琴课》,这六天的琴课对我来说真的是一次生命的洗礼。下面开始讲讲我的学琴历程。
5号晚上快九点时,大家正在教室里练琴,先生走进教室说要给大家弹琴,让大家选一个自己舒适的姿势听琴。当琴声响起的那一刻,我立马感到像雨点一样的金色粒子打在我身上,慢慢地,我觉得自己被包裹在一个金色的蚕茧里,很幸福、很温暖。想起此生能遇到先生是多大的福报!想起先生下午赐我的琴名“水韵”和我在震园弹的琴的琴名“汉韵”竟是如此阴阳和合!想起我爱人愿意给我买这么贵的琴。想起前两天在同桌和周边的同学的帮助下,我通过努力突破了自己遇到困难就乱了阵脚、困在情绪里不能自拔的惯性模式。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慢慢地也开始忏悔这一生我有意无意对别人的伤害。在忏悔和感恩之中,先生的第一首琴曲结束了。我听见先生换了一张古琴,在第二曲开始不久,我的左耳朵就有电流通过(我二十多岁就有轻微耳鸣,但从未管过,2010年开始找先生调理,近几年耳鸣现象消失了),慢慢地胸口像一道道门不停地打开(或许是心门打开了),到后来才觉得是呼吸变深了,成为腹式呼吸。我就把自己交给身体,一边旁观身体的感受,一遍遍感恩、忏悔生命中的所有过往中伤害的人。没过多久,双耳、胸腔还有双手,都有像琴弦一样的电流一缕缕从左到右不停地流过。再后来电流在我胸腹部形成一个大大的太极图(阴阳开阖枢)不停地旋转……有一阵,我呼出的气从右嘴角细细的呼出,过了一会,又从嘴唇左边粗粗地呼出。我觉的嘴就那么大,怎么能分成两个大小不一孔洞而中间部分还紧紧闭着,真是太神奇了!再后来,我感觉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分开形成一个“八”字,而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则捏在一起形成一个凤眼,像极了开阖枢中的左升右降。不知何时,我脑海中突然冒出我从小到大的许多画面,我又开始感恩、忏悔,对我认为所受的伤害、遭受的委屈不解宣泄出来,多年来集聚的压抑像山洪一样一下子释放出来,我放声大哭……在哭的尾声,爷爷奶奶的画面出现在我的脑海,接着身体咳嗽起来,还夹杂着少许痰液,我怕痰液喷出来弄脏地垫,就睁眼找餐巾纸,电流感在我拿餐巾纸的瞬间消失了。第二天凌晨三点多我就醒了,想起昨晚的经历感恩不已,泪水不断地涌出,爷爷奶奶再次出现在我的脑海,想起老实巴交爷爷奶奶被迫搬离祖屋,爷爷虽有养蜂、酿酒、做豆腐的好手艺,但在那个特殊年代却不能养家糊口,父亲十几岁就被迫辍学学木匠养家糊口,为了生存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五味杂陈,各种恩怨交织在一起……我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感恩他们的养育之恩,泪如泉涌。
当天下午,张兴周同学告诉我们,他听玄逸老师讲琴在琴棋书画中为首位:以琴应道,以棋应阴阳,以书应四象,以画应八卦。是因为琴(古琴)为太极,棋(围棋)为两仪为阴阳,书(书法)为四象,画为八卦化生万物。这真是应了我先天晚上的感受,先生的琴音(五音的波动的能量)与我那一刻放松的身心共振,化为太极疗愈我壅滞许久的生命。我是何其荣幸,有此殊荣领略我们祖先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感恩生命中所有的过往!感恩一切的相遇!所有苦乐的集合,才成就了当下的我,才有此机缘聆听并有此感受!正如先生所言:“情绪虽然会表现为精神上的异常,但原因却并不在精神层面。人的认识、意志、观念、信仰,这些都是与精神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会决定人生大的格局与层次,但其中并不包括情绪。情绪是阴阳不和的产物,原因通常在气血层面。阴阳平和气血顺畅之人很少产生情绪。《中庸》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灵枢》通天篇所谓“阴阳平和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颙颙然,愉愉然,暶暶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平和之人”(摘自《復泰草堂医论选》之《情绪与精神无关》)。
“一切只是兑现,呈现,按照你自己冥冥之中的意愿。你是这个程序的书写者制造者及执行者以及承受者。一切都是如你之意地运转运行,包括每一个细节。当你安排好所有的过程,然后你故意忘记,摇身一变为被动的承受者,似乎并不心甘情愿地演绎每一个细节。……你是你整个人生命运的总设计师,从一开始你就写好了你墓碑的名字,并选好了下一个梦开始的地方”(摘自《復泰草堂医论选》中《冥冥之中一切早已注定》)。
我属寒湿体质,上高中时经历了一次车祸,当时正值阳历11月份,我因保暖不够落下风湿的病根,多年求医问诊皆无果。现在想来,其实如果我早年懂得保暖身体,车祸引起的寒湿根本不可能在身体兴风作浪。2007年初我结缘三七养生论坛网站,但由于多年困于情绪问题经常游走在凤仪阁、歇心馆及归仁轩等心灵成长版块。2010年4月下旬参加了先生在西安的《仁道养生课》,那次才真正领略了先生精湛医术,记得先生给我开的是麦味养仁汤,那么小的剂量、开水泡服、略带甜味的味觉体验颠覆了我对中医的认知。也就是在那年的夏天,我偶尔还能穿裙子臭美一下,至此以后先生就是靠山,除了生孩子,我基本与医院绝缘。从那年夏天开始,我动员全家喝生化汤,慢慢地经过五六年的熏陶,我父母和我们姐弟四人五个家庭全部相信復泰中医, 2018年年底《復泰三书》一出来,我们姐弟四人就将《復泰三书》请回家,在我们四人中,我弟学得最好,去年就已经给周边信任的同事朋友开方了,更可喜的是我外甥也上了中医院校,拜知博老师为师。
再回头说说我的身体情况,尽管知道自己有风湿,但我穿衣服还是不太注意,多年来穿衣以不冷为准则,所以在温差较大的清晨和傍晚,我经常会有寒冷的感觉,夏日空调房的感受也是如出一辙。尽管2007年和先生结缘,2010年才断断续续找先生问诊,但我对日常保养身体还是一窍不通,还是一如既往地继续霍霍着自己的身体,向先生问诊积蓄点能源根本抵不过我三十多年来日复一日地让寒气不断侵袭,身体的能源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消耗殆尽了。现在才感知到那时候身体能堪忍受寒气的不断侵袭,是因为身体还有的足够的库存让我折腾,待存货快被耗光,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2018年我感觉自己后半夜以后左鼻孔堵塞透不过气,因为喜欢读南怀瑾先生的书,我知道身体出大问题了,同年夏天也觉得胃特别凉。那年快冬至时,先生的《復泰三书》出来了,同时也有了每周六晚七点半的《復泰三人行》,我才慢慢意识到自己以前的错误行径,尤其在穿衣方面,简直是自作孽不可活,才开始调整衣食住行习惯。幸运的是打从和先生结缘,没有再被医院摧残,否则我早已命丧黄泉了。再到后来身体不适状况越来越多,这些都是自作自受。正如先生所言:“生命只是承受一遍自己曾经做过的一切,这就是因果,如果能全然的顺受,受过即了。有多少抗拒就有多少重复,无限的抗拒就会无限的重复,直至轮回不息。” (摘自《復泰草堂医论选》中《人生的本质、法则与事相》)
世界,无非心中幻影。眼前境遇,皆是意根感受。境遇相同,感受有差。顺逆之别,铭印囧异。铭印不断深化,最终作用感受。感受不断积累,最终改变境遇。心明即知业造,境转全由意迁。”
“修身之道为艺。艺者,稼穑也。令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艺之用为变化气质,陶冶性灵。即令性情中和,不偏颇乖戾,为生气之害也。故设艺道修身之课,欲明其体而达其道也。艺道之纲为一,曰力。”(摘自先生《人生修养课构思》)我是这样理解先生这段话的:修身之道就像种庄稼,不期待不懈怠,顺其自然跟随时节,该深耕深耕,该播种时播种,适时浇水施肥松土,不拔苗助长,静等开花结果。先生开办古琴课就是抛砖引玉,用古琴的五音收摄我们的身心,让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用这种方式生活学习,最终成为性情中和,阴阳和合之人。
从震园琴课结束到我在键盘上敲下这几个字这一刻(5月20日上午11时),时间已经过去十三天了,我觉得自己柔软轻松多了,对家人温柔了许多,能和爱人开得起玩笑了,孩子也活泼了,从来不去别人家的他竟然主动要去小朋友家玩……
先生的智慧、文笔那是超一流,不知有缘看先生先生文章的人是否也有同感?我以前看先生的文章真是囫囵吞枣、云里雾里。今年再读《復泰草堂医论选》时,发现先生的文章读起来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叫人拍案叫绝、欲罢不能,当然这种感受仅限于我能读懂的文章。正《復泰草堂医论选》一书中《琴乐疗命论》这篇文章拉开了我学琴的序幕:
“生,气聚之形也。命,意造之境也。形体有不通之病,必先养而后治。境遇多违顺之情,须待疗而方愈。养治之法本乎调气,疗愈之方在于解意。气调身和,则形体通泰无患。意解心开,则境遇顺畅不忧。此养生疗命之题旨也。
气与形,能量物质转化之空间也。形与意,物质意识沟通之区宇也。调气之法本乎医,解意之技源于艺。所谓和畅气血,变化气质,陶冶性灵者也。
气血之瘀滞成块,阻于流通不畅。情绪之压抑成结,碍于表达不清。拍打、推拿、按摩,皆助气血疏通之法也。催眠、家排、歌舞,皆助情绪表达之方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为思意主藏之地。太阴脾通乎肝血之情,阳明胃达于肺气之理。太阴脾决于信念之主,阳明胃专乎思维之义。
脾属土,统血,主思,藏意,在声为歌,为后天之本。亦思维信念情结潜意识种子深藏孕育之地。故欲调身心、和性情、正思维、改信念、解情结者,必于脾、思意深藏之地深耕细作,经由混沌重返清静本源方得。
《寿世保元》云:“脾好音乐,闻声即动而磨食。”可知乐能助脾消化吸收亦当能助思维意识清理优化。故古有乐教之设,钟鼓琴箫皆抒情解郁之器也。今欲以古乐之器“琴”为养生疗命之助:《高山》《流水》达肝肾仁智情理之本源;《鸥鹭》《平沙》开心肺看破放下之机关;《醉渔》《渔樵》明脾胃自在解脱之真趣。
《忆故人》发思念之款曲;《长门怨》表怨慕之缠绵:《普庵咒》度怆怳之幽微。
《阳关三叠》寄友人别离之情;《梅花三弄》树自我独立之志;《潇湘水云)兴家国沦亡之悲。
此十二曲,纵横上下,出入表里,面面俱到,交互穿插。由我及人,乃至家国天下,如风起云涌,龙腾虎跃。通过五音的波动与六经共振,通脉整形,疏散瘀滞融会身心。通过七情的释放与六根协和,解意调神,消除块垒,陶冶性情。琴乐乃无草之药,五音为入心之声,实养生疗命之神器也。
世界,无非心中幻影。眼前境遇,皆是意根感受。境遇相同,感受有差。顺逆之别,铭印囧异。铭印不断深化,最终作用感受。感受不断积累,最终改变境遇。心明即知业造,境转全由意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