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新闻随笔】学者成为航天员的意义

2023-06-05 19:20:21来源:光明日报


【资料图】

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航天员乘组已顺利入驻中国空间站。作为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此次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构成。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三名航天员组成。自名单公布之日起,网友纷纷关注现今只有36岁还戴着眼镜的学者航天员桂海潮。作为载荷专家和北航教授,桂海潮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人们对航天员构成的认知,也意味着中国空间站真正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有人在轨空间科学研究真正开始进入正题。这是一次极大的进步。

中国空间站同时也是中国国家太空实验室,实验室就必须有专业研究人员。中国空间站建设完成步入正轨,表明将有更大量级的空间科学实验亟待开展。而要确保空间实验顺利开展,还需保证空间站运行稳定。这些任务若全部依靠由空军飞行员出身的航天员来完成,压力巨大,因此还需要得到更多专业人士的支持。

人们常常说术业有专攻。当前,太空中在轨运行的另一座空间站——国际空间站的人员构成,通常由指令长、驾驶员、飞行工程师和任务专家组成。指令长和驾驶员多为空军飞行员出身,飞行工程师多为职业航天员,任务专家则需根据具体阶段载荷和研究项目,由相应学者构成。这样的组合搭配能够最大化保证空间实验开展和空间站稳定运行。

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各项任务数量和要求显然将远高于建设阶段。借鉴现有国际经验,确保中国空间站顺利有序发展也需丰富航天员类型构成,由各领域专业人士一一对应,承担相关工作。作为实践,此次“飞天”的我国航天员乘组首次包含“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三个航天员类型。而在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中,除了7名航天驾驶员外,还包括7名飞行工程师和4名载荷专家。这样的变化,符合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新的需求,也是不断与国际接轨的应有过程。

丰富航天员构成类型的,还有此次任务中的另一张新面孔——担任航天飞行工程师的朱杨柱。飞行工程师,同样是空间站运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我国首位非飞行员出身的职业航天员,朱杨柱和桂海潮都拥有大学老师的身份,他的职责是让空间站更加稳定高效、长久安全地运行。因而朱杨柱、桂海潮的“飞天”并非一次偶然,而是顺应空间站应用发展和科学研究的必然举措。

推动人类社会探索宇宙,离不开飞行员出身的航天驾驶员,也离不开那些非飞行员出身的、承担各类型任务的航天员。“普通人”成为航天员成为可能,这也就给了所有拥有航天梦的“普通人”一份期待。只要能够具备拔尖的能力与成果,并且身体素质通过航天员相应标准考核,“飞天”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责任编辑:刘蕊]

关键词:

相关新闻